據國家電影局的數據,春節檔全國電影票房為60.35億元,取得影史春節檔票房第二的成績。影史第一的春節檔產生于2021年,總票房為78.43億元。相比去年,今年春節檔全國總票房下滑了23%。
總票房下滑之外,公眾更關注的是觀影人數的下降。而之所以會出現“雙降”,被吐槽的主要原因是今年春節檔的高票價。今年春節檔,電影票價為何貴了呢?觀影人數減少,是不是票價高惹的禍?
觀影人數創近四年新低
燈塔專業版的數據顯示,2019年、2021年春節檔(2020年春節檔因疫情取消)的總觀影人次分別為1.32億、1.6億。2022年為1.14億人次,較2021年減少4600萬人次,創下了近4年的新低。
觀影人數減少被吐槽主要原因是今年春節檔的高票價。中國消費者協會2月15日發布的春節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中,春節電影票價高就遭到吐槽。監測期內,每日輿情吐槽主要指向票價方面,許多有觀影意愿的消費者,因高票價望而卻步。如有網友分享,不是3D電影的《四?!罚谝恍┛h城的票價突破100元;《長津湖之水門橋》在個別地區達到105元至135元;《這個殺手不太冷靜》的一張電影票票價接近150元。
消費者的吐槽不無道理。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的全年電影票均價分別為:34.4元/張、35.3元/張、37.1元/張、37元/張、40.3元/張;2017年、2018年、2019年、2021年春節檔票均價分別為:37.8元/張、39.7元/張、44.7元/張、48.9元/張。今年春節檔電影票均價為52.8元/張,一線城市平均票價高達66.4元/張,因此被業內稱為“最貴春節檔”。
無票補 票價逐年走高
2014年以來,貓眼、淘票票、糯米等眾多互聯網平臺殺入電影市場,從而開啟了“票補時代”。 票補是在線下渠道作為唯一售票渠道時,制片方拿出一部分預算來做促銷,目的是在影院上線的前幾天內拉動票房增長。
2014年, “9.9元票價”讓人們瘋狂涌進影院;2015年,全國票房為440億元。但隨著網絡購票平臺的增多,市場競爭加劇,票補競爭也進入到了一個白熱化的階段。當年,時任微影時代CEO林寧就表示,全年各方累計砸入了40億元票補。到了2016年,票補上的競爭進一步加大,光是春節檔各方票補總額就達到了10億元。2018年,監管部門出臺政策要求停止包括第三方和影院自有渠道等一切線上票補,從此9.9元的電影票消失。
沒有了“票補”,電影票價開始恢復正常, 春節檔票價逐年升高。
影院抬價不是良策卻能救急
業內人士接受采訪時表示,通常影院擁有電影票價的最終制定權。但在價格制定之初,片方和影院會制定一個最低發行價,影院賣出的電影票價不得低于這一最低發行價。
2022年春節檔票價創新高,主要與部分影片最低發行價偏高、觀眾數量限制、影片時長有關。今年春節賀歲電影的最低發行價普遍很高,《長津湖之水門橋》《四海》《狙擊手》等的最低發行價就是35元;其次,與以往賀歲片都保持在95分鐘至110分鐘的時長不同,今年春節檔兩部電影時長超過120分鐘——《長津湖之水門橋》149分鐘、《四海》128分鐘、《奇跡·笨小孩》106分鐘、《這個殺手不太冷靜》109分鐘。像《長津湖之水門橋》149分鐘的時長為普通賀歲片1.5倍。在影片時長變長、場次減少的無奈之下,影城無疑需要依靠提高單場影片的票價來彌補。
一家影院的收入主要靠電影票房分成、賣品收入、廣告收入、場租收入、商務合作、會員卡等多方面組成。大多數情況下,國內票房分賬收入可占總收入的65%至80%,是影院最主要的收入來源。而影院的票房收入與上座率密不可分,因為疫情因素在上座率受影響的情況下,影院也只能調整票價。
可見,多種因素之下,影院想要賺錢的話,只能提高票價,此舉似乎并不是良策,卻能夠“救急”。